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课程体系
发布日期:[2007/10/31]
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课程体系
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课程体系
培养高知、强能、实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打造特色品牌的内在要求,建立“学校—企业—社会”的开放的高职办学模式,是拓展高职教育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高职公共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基础能力、服务专业教学等多重任务,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课程体系,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造就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公共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类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录取分数线降低,与本科学校分数差距越拉越大,生源质量下滑,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在接受了十余年的文化基础教育以后,对文化基础课缺乏兴趣,给公共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从而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时数,公共课教学时数也相应减少。这样,高职公共课如何设置,教学怎样组织,就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综观目前公共课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学科,轻应用。高职院校有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观念,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的应用。但在目前高职公共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学科轻应用的现象,对课程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既占用了及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公共课课程计划内对学生能力培养时间不够,甚至没有列出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对公共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教师对社会需求缺乏认识和了解,不清楚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哪些新知识、新技能,这与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是不相称的。
3、课程改革急功近利,重规模效应,轻实际效果。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一个周期。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跳跃式”推进,大规模压缩公共课课时,无原则地削减公共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基本文化素质下降,也影响了专业素质的提高。
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较差。不少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甚至还沿袭着“一块黑板,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累,教学效果差,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
如何使高职公共课程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是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发展的公共课程新模式。
(二)构建和实施“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公共课程模式
根据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分析人才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考虑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我们提出了既注重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的公共课程教改思路,构建和实施了“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公共课程模式。(如下图)
1、“一个平台,多个模块”公共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通用素质平台课程”,是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育教育、公共礼仪、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按照“社会人”来设计,培养学生通用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如何处事”。课程的设计尊重学科,但不固守学科性,对没门课程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通用素质平台课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其核心是使学生懂得“为人之道”,成为思想进步、品行端正的一代新人。特别重视使学生坚定马列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养成文明习惯,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文素质。使学生具备人文科学知识、正确鉴别社会事物的知识结构、社会生活的协调能力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文素质是人的思想情操、素养高低的基础,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是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
3)专业素质。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不能胜任工作要求的,而没有文化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是学不好专业知识的,也不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人的创新能力是技术水平高低和对社会贡献大小的评价标准,适应职业变化的创新能力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作为基础的。
4)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强健的体魄是高职学生胜任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必要条件,开设体育课,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的作用。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应对顺境逆境,调节情绪,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十分重要,也被社会广泛重视。
“对应专业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计划而设置的,在教师指导下必修或选修的基础模块化课程,诸如: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检索、医用科技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医学伦理学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必须按照“职业人”和实用性来设计,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在对应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贴近社会需求、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实际的思路,全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两课”在教育部教学要求指导下,我们结合学院的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整合。医类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医学伦理学》,财经专业开设《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与经济法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专业能力结构,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与专业有关的实务分析,辅助培养专业能力。
体育学科根据专业分散且专业之间有差别的实际,对公共体育课程确定护理与旅游管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其他专业三个教学方向,精选教学内容,单独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教师特点配备教师。
数学学科以服务专业为宗旨,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导向,围绕“如何教最好的数学”、“如何最好地教数学”,不断开展教学改革,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系的分班实际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分层教学的试点,让40%左右能够听懂的学生吃饱,让40%左右似懂非懂的学生吃好,让20左右不能听懂的学生吃够,并根据分层情况进行分级考试。
语文学科围绕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专业分别开设《大学语文》、《实用语文训练》、《医用科技写作》、《财经应用文写作》、《科技文献检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语言的交流,而且进行思想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拓宽模块课程”,一方面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选修的深化和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的模块化课程,另一方面包括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宽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潜能的模块化课程。诸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文、艺、体、美类课程、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必须注意文化基础的培优与补差,辅助培养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一个平台,多个模块”公共课程模式的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公共课程模式,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瞄准就业和升学两大目标,针对性强。
2)凸现了“宽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职业教育思想。
3)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深化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公共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课程体系是育人的范本。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在课程模式优化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打破传统的公共课统编教材观念,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活”的教材形式 我国数十年来一直强调国家级、市级和行业的统编教材。从历史上看这种作法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课教材却暴露出一定的弊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材的滞后性显现出来,统编教材难以适应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重学科体系,轻知识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统编教材中也客观存在;按照高职教育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统编教材凸现出“繁”、“难”的弊病。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统编教材观念,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活”的教材形式。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两课”积极采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教材,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做好“三进”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收集当今学生感兴趣的难点、热点问题和网上最新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二是认真选用内容大致吻合的教材,并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搜集最新内容、学术专著、技术资料,作为单一教材的补充;三是加强同其他高职院校之间联系与合作,开展学科交流,联合编写教材,先后编写出版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教材;四是根据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实际与课程建设需要,组织教师编写自用教材或讲义,我们开发的《应用语文训练教程》教材,既遵循了综合化的原则,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深受师生的欢迎;五是采用新的原独立开设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按照综合化课程教学要求,编写教学实施大纲,精选教学内容予以讲授。
2、打破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隔离的局面,将通用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之中 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但是,一些人往往走入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职业人”,能够进行专业操作就行了的误区,将通用素质与专业能力割裂开来。通用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好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是无论从事哪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都必须具备的,也是学生步入社会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公共课程的学习来进行,我们必须把学生通用素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对学生通用素质进行评估。
3、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是增强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全国“精彩一课”专题片,引导教师开拓视野,虚心学习兄弟院校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办法。强调教师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课堂的实际来设计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灵活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目前,基本理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辩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等方法得以广泛采用。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加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内化为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讲授的内容和多媒体的内容选择的良好配合,使多媒体教学用得恰当,效果明显,适时选择播放专题录像。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公共课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形式灵活,学生肯学、愿听、敢想。
4、打破单一笔试的考核方法,实施以“课业”为主的多样化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公共课考试采取唯笔试方式,“千人一卷”,“一考定成绩”,这种考试方式不适合高职教育特点,不利于考核学生真实水平,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其结果是:学生平时玩,考前突击,考后忘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实施以“课业”为主的多样化考试,即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在考试形式上,改变唯笔试现状,采取面试、小论文写作、课堂辩论、社会调查等方式;在笔试考试中,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既考核知识,又开会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