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公里”。围绕郭书记讲话中的“五个突破”要求,重点以“教育教学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标志性成果上实现新突破”为目标,结合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2023年教学工作要点和“深教改•强质量”教学革命行动方案,制定“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课堂革命行动方案。
一、定方向强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郭书记在学校2023年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总体目标
以此次课堂革命行动为契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踔砺奋发,笃行不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教师人人都能讲出更有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课。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高效思政课堂,让思政课营养丰富好吸收,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做合一”。为打造湖北省重点马院夯实基础,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找问题精施策
(一)问题分析
近年来,“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教研室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体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方式方法,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限制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教师结构不够合理。本教研室目前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三年内新晋教师5名)和多名兼职教师,教师年龄、职称两极分化,承担着全校大一所有学生(包括“一村多”)的“德法”教学任务和教育与艺术学院、卫生技术学院中专“哲学与人生”教学任务。青年教师较多,在教学整合、实施、研究等方面能力略显不足;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不到位。
2.教学针对性不够强。教师大多跨院系跨专业开展教学,大班制仍占相当比例。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动态了解不够精准,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专业对接、学生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在理想信念这一块内容的教学中,学生的理想层次差异较大,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3.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自2018年以来,“德法”课一直采用专题式教学。经过五年的摸索,我们的专题教学模式已较稳定,形成了四大模块十六个专题。但在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重难点把握不够精准;内容更新不及时;问题意识不够强,对理论分析不够透彻,一些深层次的教学疑问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等。
4.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近几年,为了激发学生对“德法”课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问题链教学、案例教学等。由于对相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理解不透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运用不到位或与预期效果有差距的情况。例如: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新版智慧职教的使用不熟悉以及平台本身功能不完善,导致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出线上的优势。对分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把控力及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将理念与思政课的自身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5.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校内外的思政教学实践基地都还处于建设中,“德法”课的实践教学还主要停留在课内认识性实践环节。课外体验性实践、校外拓展性实践环节的形式较单一,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二)精准施策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增强教研室凝聚力
(1)“老中青”结合,做好传帮带。充分发挥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实行“青蓝工程”结对帮扶、院内培训、教师座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院说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师能力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3)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听课评课,促进专兼职教师的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精准分析学情,与专业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增强教学针对性
(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总体上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法治现状。
(2)以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各教学院的联系。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磨课”,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日常交流,使双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资源共享,形成育人合力。
(3)思政课教师要走进学生才能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日常生活、走进学生宿舍、食堂、社团,走进学生内心。以学习委员为点,全班干部为线,全体学生为面,关注重点学生。
3.研学统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完善专题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是课堂革命的实施载体。思政课程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强,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较弱,对于教学内容的建构要求更高。
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讲好道理的“看家本领”,只有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教研室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理论培训,如读原著,利用学习强国、周末理论大讲堂、华中师范大学“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关注时事政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筑牢思想根基。
用好教研室集体备课“磨刀石”。集体备课是将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径。教研室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分工协作,责任到人。针对每一个专题,先由主讲人以说课形式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梳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再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教学内容中的疑难杂症,在集体研讨的思维碰撞中迸发更多火花。
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紧跟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需要,及时融入社会热点难点,学生的关注点。比如在职业道德这一内容中,既要讲授所有从业人员都适用的道德要求,还应考虑不同岗位的特殊道德要求。
初步建成“德法”课程教学资源库。在专题式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平时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丰富教学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4.创新教学模式,用活教学方法,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思政课只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
(1)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增强课堂意识,将“向课堂要素质,向课堂要品质,向课堂要质量”的初心和使命化为自觉行动。努力提升在教育观念、教育信息化、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技术赋能课堂,推动信息化教学。以资源库弥补原有线上资源不完备不系统的缺陷,将基于智慧职教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深做实。课前由教师筛选资源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学习资源包,利用平台发布任务,引导学生高效预习;课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找准教学切入点,围绕教学重难点,利用平台提问、讨论等功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利用平台完成巩固练习及拓展任务并进行自我评价。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3)问题链+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以学为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链与对分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启发式和讨论式双向互动。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关切、社会热点等紧密结合,将“德法”课16个“为什么”的大问题,转化为60个左右相互衔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小问题,每3-4个小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共同解决一个大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一连串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层层深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营造探求真知、增长才干的良好氛围。该模式将教师—学生的单向行为转变成师生合作互动,使学生从知知、好知到乐知,学生从学习的跟随者变为主动发起者,站思政课堂的C位主角。以此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5.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用好校内外“大思政”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实现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生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让学生觉得有营养、好消化。开发体现区域特色、校际特色的活页式教辅教材,以变应变,有效实现实践教学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双统一。
丰富课堂实践。以“故事思政”为基点,结合“德法”专题内容,注重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让课堂理论教学得到延伸和发展,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课堂辩论:道德和法律哪个更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生模拟教学:我心中的马克思。自由讨论: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吗?
开辟第二课堂。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协会等,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演讲比赛、微电影比赛、采访视频、读书活动等。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充分运用该中心拥有的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利用VR技术,实施校内探究式实践教学。如:开展“孝道中国”演讲比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摄微视频;校内采访: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精神?
拓展社会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结合“德法”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如:参加“孝老爱亲 感恩奉献”实践活动;参加义工服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稳推进显成效
课堂革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务重、难度大,很多方面都要破要立,需要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来综合施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探索和实施,稳扎稳打,阶段性总结,逐步完善提高。
实施步骤
1.绩效分配改革增动力,让教研室全员动起来,人人有责,人人负责。
2.以一年为一个实施周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单周党政联席会议汇报工作进度,双周教研活动布置任务、检查进展情况,常梳理、常反思、常总结。
3.按照学院任务部署,将与本教研室有关的21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分工,责任到人。日常类任务和项目类任务都做到长跟进、长督促、长帮助。
4.任务清单及完成时间如下:
具体任务21项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日常类任务 (12项) |
按照要求提交授课计划、教学等相关资料。 |
每周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
每周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做好教学常规 |
每周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教研室主任听课(12节每学期) |
每半年 |
刘婷 |
新进教师每学期听课 |
每半年 |
周亚兰、张欣、汪茜、王超等 |
其他教师听课 |
每半年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开展教研活动 |
每月单周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高质量完成集体备课任务 |
每周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配合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研讨培训活动 |
以教务处通知为准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完成2023年科研任务 |
年底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完成2022年校级课题 |
年底 |
刘婷、周宇、钱娟、张司南等 |
初步建成“德法”教学资源库 |
3-6月整理每章教学资源;7-8月搭建平台、上传;9月投入使用,边建边完善。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项目类任务(9项) |
教学能力大赛 |
院 |
4月份 |
所有教师 |
校 |
1-3月准备前期资料;4月现场环节打磨;5月参加比赛。 |
余小姣、刘婷、岳辉、张司南、李丹等 |
省 |
6月份 |
推荐团队 |
示范课堂2个 |
2月布置任务; 3月中旬拿出初稿; 3-4月讨论打磨; 5月定稿 |
刘婷、周宇、周亚兰 |
教法案例改革2个 |
2月布置任务; 6月提交 |
刘婷、周宇、周亚兰 |
开展大学生思政课展示活动 |
依据方案实施 |
和其他教研室共同完成 |
开发“德法”活页式教材 |
6月前按章节形成实践活动方案;7-8月打磨完善;9-10月定稿。 |
刘婷、周宇等 |
积极申报1-2项校级课题 |
3-7月准备材料 8月着手申报 9月提交申报 |
教研室全体成员 |
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建设任务 |
每周推进 |
余小姣、刘婷等 |
(二)预期成效
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一年努力,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预期成果 |
1.课堂三率一度(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满意度)、课程结业两率(及格率、优秀率)提高。 |
2.受学生欢迎教师增多。 |
3.初步完成“德法”实践教学活页式教辅教材开发。 |
4.初步建成“德法”资源库,丰富线上教学资源。 |
5.形成2个校级教学改革案例,打造2个校级“示范课堂”。 |
6.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项目通过学校验收。 |
7.教师参加学院说课、公开课取得优异成绩。 |
8.教师参加院、校、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力争省教学能力比赛进二争一。 |
9.如期完成2022年4个校级课题,申报2023年1-2项校级课题。 |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德法教研室全体教师将时刻坚定政治定力,增强改革创新动力,以水滴石穿的毅力,勇于开拓的魄力,不懈奋斗的耐力,进一步推动课堂改革走深走实,见行见效。